张仪介绍,张仪的故事
张仪离开楚国,于是到了韩国,向韩王游说:“韩国所处之地地势险恶,人民大多住在山上,所出产的五谷,不是菽就是麦,老百姓吃的也大多是豆子饭、豆子汤。一年没有收成,老百姓就觉得糟糠都是好东西。所占土地不超过九百里,没有可以吃上两年的粮食储备。料想大王的士卒,全部加起来不超过三十万,而且还包括勤杂兵和搬运工在内。除了防守驿亭边塞的人,能够调动的部队不过二十万而已。秦国则有军队百余万,战车千辆,战马万匹,那些勇猛跳跃、奋不顾身、持戟直闯敌阵的人,不可胜数。秦国战马精良,士兵众多,那些一跃而达三寻的马,数不胜数。山东各国的士兵都身披甲胄参加战斗,秦兵则可以脱甲光身而冲向敌人,左手提着人头,右手挟着生擒的俘虏。秦兵与山东各国的士兵,就像是勇士孟贲与胆小鬼相比一样;秦国的巨大威力压下来,就像乌获对付婴儿一样。战争中用孟贲、乌获一样的勇士来攻打不驯服的弱国,就好像把千钧的重物压在鸟蛋上一样,一定无法幸存。
“群臣与诸侯不想想自己的国土这么少,却去听从主张合纵的人的甜言蜜语,勾结起来互相掩饰,都奋然说‘听从我的计策可以称霸天下’。不顾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从一时之说,诒误君主,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。
“大王如果不服事秦国,秦国出兵占据宜阳,截断韩国的上地,向东攻取成皋、荥阳,那么鸿台的宫室、桑林的苑囿就不再为大王所有。堵塞了成皋,截断了上地的交通,那么大王的国家就被分割了。先服事秦国,则国家安定;不服事秦国,国家就危险了。制造了祸端却想求得福报,计策浅陋而结下很深的怨仇,背逆秦国而归顺楚国,即使想不灭亡,也是做不到的。
“所以为大王着想,不如服事秦国。秦国最希望的事是削弱楚国,而能使楚国削弱的不如韩国。并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,而是因为地势的缘故。现在大王向西服事秦国而攻打楚国,秦王一定高兴。攻击楚国而占领它的土地,转嫁祸患而使秦国高兴,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。”
韩王听从了张仪的计策。张仪回秦国报告,秦惠王封了张仪五个城邑,封号武信君。派张仪向东劝说齐尽王:“天下没有比齐国更强大的国家,朝中大臣都是父兄关系,百姓众多,而且富足安乐。然而替大王谋划的人,都是只顾眼前的一时之说,而不顾将来百世的利益。主张合纵的人劝说大王,一定会说:‘齐国西面有强大的赵国,南面有韩国与魏国。齐国,是背靠大海的国家,土地辽阔,百姓众多,军队强大,士卒勇敢,即使有一百个秦国,对齐国也将无可奈何。’大王认为这种说法很好却不去想想其中的实质内容。主张合纵的人勾结成党,没有人认为合纵好的。我听说,齐国与鲁国打了三仗,三次都是鲁国胜了,但鲁国却面临危险,灭亡也随之而来,虽然名义上是战胜了,实则上却亡了国,这是为什么呢?那是因为齐国大而鲁国小。现在秦国与齐国相比,与齐国和鲁国相比一样。秦国与赵国在黄河、漳水间作战,打了两次,赵国两次战胜了秦国;两国在番吾城下交战,打了两次,赵国又赢了。这四次战争下来,赵国死亡的士卒达数十万,却仅仅保住了都城邯郸,虽然有了战胜的名声,但国家已经残破了。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秦国强而赵国弱。
“现在秦国和楚国之间互相嫁娶,成了兄弟之国。韩国向秦国奉献了宜阳,魏国献上了河外;赵国到渑池向秦王朝拜,割让河间之地以服事秦国。大王如果不服事秦国,秦国就会驱使韩国、魏国攻打齐国南边的土地,发动赵国的全部军队渡过清河,直指北关,那么临淄、即墨就不再为大王所有。齐国一旦被进攻,即使想要服事秦国,也做不到了。所以希望大王好好地想一想。”
齐王说:“齐国所处之地偏僻鄙陋,僻居在东海边上,未曾听说过对国家有长远利益的计策。”于是听从了张仪的建议。
张仪离开齐国,向西对赵王游说:“敝国的秦王派使臣向大王献上愚笨的计策。大王收拢天下各国以对抗秦国,使秦国的军队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。大王的威势盛行于山东各国,使敝国恐惧畏伏,所以只好整治军队,秣马厉兵,训练战车战马,练习骑马射击,致力于耕作,积聚粮食,守住国家的四面边境,无论居住还是外出,都忧愁害怕,不敢轻举妄动,只是怕大王你存心指摘我们的过失。
“现在凭着大王的力量,秦国已经攻取巴蜀,吞并汉中,包围了东西两周,搬迁了九鼎,守住了白马要津。秦国虽然地处僻远,但是心怀仇恨愤怒已经很久了。现在秦国有凋敝的军队,驻扎在渑池,想渡过黄河、越过漳水,占据番吾,进军邯郸,想在甲子日与赵军会战,以仿效武王伐纣的故事,所以恭敬地派使臣先告诉你。
“大王之所以相信合纵之策是因为依靠苏秦。苏秦迷惑诸侯各国,颠倒是非,想反齐国,结果自己在都市被车裂。天下不可合一,这已经十分明显了。现在楚国与秦国结为兄弟之国,而韩国、魏国已成为秦国东边的藩属臣国,齐国献上了鱼盐之地,这相当于砍断了赵国的右臂。一个人断了右臂而与人搏斗,失去了党羽而孤独地居住,想求得平安,怎么可能呢?
“现在秦国派遣三位将军:其中一位领军堵塞午道,告诉齐国让他出兵渡过清河,驻军于邯郸的东面;一位将军领兵驻扎成皋,驱使韩、魏两国的军队驻军河外;一位将军领军驻扎渑池。联合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赵国,赵国被攻破后,一定会四分赵国的土地。
所以不敢隐匿实情,先把这个情况告诉你。我私下里替大王设计,不如与秦王在渑池相会,见面时口头约定,请求秦王按兵不动。希望大王早日决定对策。”
赵王说:“先王在时,奉阳君把持权势,欺骗先王,独断专行,我跟随师傅学习,不参与国家大事的谋划。先王弃群臣而去时,我年纪还小,继位的时间不长,心里本来也是很疑虑的,认为采取合纵之策,不服事秦国,不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。于是就想改变原来的想法,割让土地向秦国谢罪以服事秦国。刚刚想准备车辆前往,恰巧听到了使者的明确诏示。”赵王于是答应了张仪,张仪就离开了赵国。
张仪往北到了燕国,对燕昭王说:“大王最亲近的不如赵国。过去赵襄子曾经把她的姐姐嫁给代王,并想吞并代,与代王相约在句注山的要塞相会。又令工匠制作了一个金斗,打柄打得很长,使它可以用来打人。与代王一起喝酒时,暗暗对厨师说:‘喝酒正酣时,上一道热羹,然后把金斗反过来击杀他。’于是当大家喝酒喝得正畅快时,捧来了热羹,厨师上来盛汤,于是反转金斗击打代王,杀了他,代王的脑浆流了一地。赵襄子的姐姐听说后,便磨尖了发簪自杀了,所以至今有山名摩笄山。代王之死,天下没有人不知道的。
“赵王狼戾,不讲亲情,大王是明明看到了的,还认为赵王值得亲近吗?赵国曾经发兵攻打燕国,围住燕国国都并胁迫大王,大王只好割让了十座城池以示谢罪。现在赵王已到渑池向秦王朝拜,献上河间之地并服事秦国。假如现在大王不服事秦国,秦国出兵云中、九原,驱使赵国的军队攻打燕国,那么易水、长城就不再为大王所有了。
“况且现在赵国对秦国来说就好比秦国的一个郡县一样,不敢轻易地兴兵与秦国交战。现在大王服事秦国,秦王一定高兴,赵国一定不敢轻举妄动,这样,燕国西面有强大的秦国的支援,而南面没有了齐国、赵国的祸患,所以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。”
燕王说:“我像处于偏僻之地的蛮夷一样,虽然是个大男子,决断事情却像婴儿一样,无法采纳正确的计策。现在幸好有你教我,我请求向西服事秦国,献上恒山脚下的五座城池。”
燕王听从了张仪,张仪回到秦国报告,还没有到咸阳而秦惠王死,秦武王继位。武王在做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,等到他继了位,群臣中有许多人向他毁谤张仪:“张仪这个人不守信,反复无常,以卖国来求得地位。秦国如果一定要再次用他的话,恐怕被天下人讥笑。”诸侯各国听说张仪与武王有隔阂,都背叛了连横,而恢复原来的合纵政策。
秦武王元年,群臣日夜不断地诽谤张仪,而齐国又派人责备张仪。张仪害怕被杀,于是对秦武王说:“我有愚笨的计策,希望献给大王。”武王问:“什么计策?”张仪回答说:
“替秦国考虑,必须东方各国有大的变化,然后大王才能占领更多的地方。现在听说齐王很憎恨我。我在什么地方,齐国一定会起兵攻打什么地方。所以我请求让我到魏国,齐国一定会起兵攻打魏国。魏、齐两国军队在城下作战,谁都无法抽身,大王就可以趁机攻打韩国,进入三川,兵出函谷关,但不要攻伐,逼临周都,周天子一定会献出国家祭器。然后大王就可以挟持天子,掌握天下的舆图户籍,这是称王的功业。”秦王认为他说得对,就准备了三十辆革车,让张仪去魏国。齐国果然出兵攻打魏国。魏哀王很害怕,张仪说:“大王不要担心,请让我去退齐兵。”于是派他的门客冯喜到楚国,作为楚国的使者到齐国,对齐王说:“大王很憎恨张仪,虽然如此,但是大王让张仪托身于秦国,已经很厚待他了!”齐王说:“我憎恨张仪,张仪所在之地,我一定会派兵前去攻打,这怎么说是使张仪有托身之处呢?”冯喜回答说:“这确实是大王使张仪有托身之处。张仪离开秦国时,本来就与秦王相约:‘替大王考虑,必须东方各国有大的变化,然后大王才能占领更多的地方。现在齐王很憎恨我,我在什么地方,齐国一定会起兵攻打什么地方。所以我请求让我到魏国,齐国一定会起兵攻打魏国。魏、齐两国军队在城下作战,谁都无法抽身,大王就可以趁机攻打韩国,进入三川,兵出函谷关,但不要攻伐,逼临周都,周天子一定会献出国家祭器。然后大王就可以挟持天子,掌握天下的舆图户籍,这是称王的功业。’秦王认为他说得对,所以准备了三十辆革车让他到了魏国。现在张仪进入魏国,大王果然派兵攻打,这是大王内耗国力而外面与结交的国家互相攻伐,广树敌人而使自己的国家受到威胁,却让张仪取得了秦王的信任。这就是我所说的使张仪有了托身之处。”齐王说:“你说得对。”就派人撤了兵。
张仪在魏国做了一年宰相,死于魏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