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故事,大道理 七果小故事

张仪介绍,张仪的故事

张仪,是魏国人。张仪起初与苏秦一起都拜鬼谷先生为师,学习游说之术,苏秦自认为自己的水平不及张仪。
  
  张仪学习结束后,就去向诸侯们游说。他曾经跟从楚相饮酒,饮完酒后,楚相发现丢了一块璧,他的门人认为是张仪偷的,说:“张仪贫穷,品行不好,一定是他偷了相君的璧。”于是一起把张仪抓了起来,拷打了数百下,张仪不承认,只好释放了他。张仪的妻子说:“唉!你要是不读书,不去从事游说之业,怎么会遭受此类侮辱呢?”张仪对他的妻子说:“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?”他的妻子笑道:“舌头当然在。”张仪说:“这就够了。”
  
  苏秦已经说服了赵王,从而使诸侯国相互缔约,合纵相亲,然而害怕秦国攻打诸侯国,使盟约失败,心中琢磨没有适合出使秦国的人,于是派人暗中劝张仪说:“你起初时与苏秦友善,现在苏秦已经有了权力,你为什么不去找他,以求实现你的志向?”张仪于是到了赵国,请求拜谒苏秦。苏秦于是告诫门下之人不要替他通报,又让他几天不准离开。然后苏秦才见张仪,让张仪坐在堂下,赐给他仆人侍妾吃的食物。并且多次责备张仪说:“凭你的才能,却自己让自己困窘到这种地步,我难道不能一说就让你富贵吗?只是你不值得任用。”把他辞了出去。张仪来的时候,自认为与苏秦是老相识,能求得好处,没想到反而受侮辱,很愤怒,考虑到诸侯国中没有一个可以奉事的,只有秦国能让赵国吃苦头,于是就到了秦国。
  
  苏秦然后告诉他的门客说:“张仪,是天下的贤能之士,我比不上他。现在我侥幸先被任用,但是能够掌握秦国权柄的,只有张仪。但是张仪很穷,没有机会去进见秦王。
  
  我怕他安于蝇头小利而不去实现自己的志向,所以把他招来,并且侮辱他,以激励他的意志。你替我暗中照顾他。”于是告诉赵王,准备了金币车马,派人暗中跟随张仪,与他同住一个旅店,慢慢接近他,送给他车马金钱,张仪想用什么,就取来给他,但不告诉他是谁提供的。张仪就有机会见到了秦惠王。秦惠王把他当作客卿,与他一起谋划讨伐诸侯。
  
  苏秦的门客于是就告辞了。张仪说:“依靠了你我才得以显达,刚要报答你的恩德,为什么你就要离开呢?”门客说:“不是我了解你,了解你的是苏秦先生。苏秦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,从而破坏了合纵之约,认为除你之外没有人能掌握秦国的权柄,所以故意激怒你,派我暗中给你资助,这都是苏秦先生的计谋。现在你已被重用,请让我回去报告。”张仪说:“唉,这都是我所知道的手段,我却不能想到,我确实是比不上苏秦先生!
  
  我现在又是刚被任用,怎么能去谋取赵国呢?替我感谢苏秦先生,在苏秦先生在赵国当政时,我敢说什么呢?况且有苏秦先生在,我即使想这么做,又哪里能做得到呢?”张仪在秦国任相以后,写文声讨楚相说:“当初我跟你饮酒,我没有偷你的璧,你却让人打我。
  
  现在你好好地守住你的国家,我将要来劫掠你的城池!”
  
  苴和蜀两国互相攻打,它们都分别向秦国求救。秦惠王想发兵攻打蜀国,觉得道路险狭,难以到达,这时韩国又来侵犯秦国。秦惠王想先攻打韩国,再打蜀国,又怕出师不利;想先攻打蜀国吧,又怕韩国乘机袭击秦国。犹豫不决。关于这个问题,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王面前发生了争执,司马错主张先攻打蜀国,张仪说:“不如先攻打韩国。”秦惠王说:“请说说你的理由。”
  
  张仪说:“与魏国相亲,与楚国交好,进兵三川,堵住什谷的路口,封锁屯留的道路。
  
  魏国截断韩国南阳的交通,楚国兵临韩国的南郑,秦国攻打新城、宜阳,兵临周都城郊,声讨周王的罪过,再侵入楚国、魏国的土地。周王自己知道无力挽救这个危难,必然会献出九鼎宝器。至此秦国拥有九鼎,掌握着地图户籍,以天子的命令来号令天下,天下没有人敢不听,这是称王的大业。而现在这个蜀国,地处西边偏僻之地,而且不开化,劳师动众去攻打它而不能扬名,占领了它的土地也没有什么好处。我听说争名是在朝堂上,争利是在市场上。现在三川、周朝廷,是天下的朝堂和市场,大王不去争夺,却在争夺偏僻的不开化之地,这样就离称王的大业越来越远了。”
  
  司马错说:“不对。我听说,要想使国家富裕一定要扩展它的土地,要想使军队强大一定要使老百姓富裕,要想称王一定要广施恩德。这三样资本具备了自然就能称王。
  
  现在大王国土狭小而百姓贫穷,所以我希望先从容易的事做起。蜀国,是西部的偏僻小国,却是戎狄的首领,国内有类似夏桀、商纣时的混乱。秦国去攻打它,就好比是驱使豺狼去追逐羊群。占领了它的土地足以扩大国土,获取它的财富足以使百姓富足,并用来整顿军队,我军不受损伤而对方就已驯服了。攻克了这样一个国家而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残暴,占尽了西方的利益而天下人不认为我们贪婪,我们的这一举动既得名又得实,而且还有禁止残暴制止动乱的美名。现在去攻打韩国,劫持天子,这样名声很坏,而且未必能获取什么利益,又有了不义的名声,以此去攻打天下人不想攻打的国家,就很危险了。我请求说明其中的原因:周,是天下诸侯各国的宗室,而且与齐、韩两国关系密切。周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,韩国自己知道要丢掉三川,这两国就将会并力合谋,借助齐、赵两国的力量而求得与楚、魏两国和解,假如它们把鼎送给楚国,把土地送给魏国,大王你也不能制止。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。不如攻打蜀国来得圆满。”
  
  秦惠王说:“你说得很对,我听从你的意见。”终于起兵攻打蜀国。十月,攻占了蜀国,并平定了它,把蜀王贬号为侯,派陈庄到蜀任相。蜀国归属秦国以后,秦国更加强大、富裕,因此轻视诸侯各国。
  
  秦惠王十年,派公子华和张仪围困蒲阳,并降服了它。张仪趁机劝秦惠王把蒲阳送给魏国,并让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。张仪于是对魏王说:“秦王待魏国不薄,魏国不可以不懂礼节。”魏国于是贡献上郡、少梁,以答谢秦惠王。惠王于是任命张仪为相,把少梁更名为夏阳。
  
  张仪在秦国为相四年,拥立秦惠王。过了一年,他任秦国的将领,夺取了陕州,构筑了上郡要塞。
  
  此后两年,张仪被派去啮桑与齐、楚两国的宰相相会。从东边回来后张仪被免去了相位,于是在魏国任相,目的是为了帮助秦国,他想让魏国先服事秦国,然后诸侯各国都仿效魏国。但是魏王不肯听从张仪。秦王很愤怒,攻取了魏国的曲沃、平周,而且私下里更厚待张仪。张仪感到很惭愧,又无法报答。张仪在魏国呆了四年后魏襄王死,哀王继位。张仪又劝说哀王服事秦国,哀王不听。于是张仪暗地里让秦国攻打魏国。魏国与秦国作战,失败。
  
  第二年,齐国又在观津打败了魏国。秦国又想攻打魏国,先打败了韩申差的军队,斩杀八万人,诸侯各国都很惊恐。张仪又趁机劝说魏王:“魏国国土方圆不足千里,士兵不到三十万,四边都是平地,诸侯各国从四面而来,就像车轮的辐条向车轴中心汇聚一样,没有名山大川可以阻挡它们,从郑到大梁二百多里路,车子奔跑,人行走,不怎么费劲就到了。魏国南面与楚国交界,西面与韩国交界,北面与赵国交界,东面与齐国交界,士兵守卫四方,防守边防堡垒的军队就不下十万。从魏国的地势来看,本来就是一个战场。魏国南面与楚国结交而不与齐国结交,则齐国就会从东面发动进攻;东面与齐国结交而不与赵国结交,赵国就会从北面发动进攻;不与韩国结交,韩国就会从西面发动进攻;不与楚国相亲,楚国就会从南面发动进攻。这就是所谓的四分五裂的境地。
发布时间:2020-05-29 关注: 来源:七果小故事
历史故事热点
  •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帝元姑娘简介 元姑娘为什么能
  • 刘邦为何不杀吕后?刘邦和吕后的关系如何?
  • 朱元璋幼时生活 朱元璋所作打油诗为何?
  • 曹丕的皇后是谁?曹丕皇后怎么死的?
  • 曹丕的皇后是谁?曹丕皇后怎么死的?
  • 三国时期,群雄并起,所谓英雄配美人。既然英豪不少,那么在那个动荡的时期,自然也少不了与英雄相配的美人了。所以三国英雄不少,美人也多。
  • 关注:103
  • 陶侃搬砖的故事
  • 陶侃搬砖的故事
  • 晋朝有名的陶侃将军,在平定了苏竣之乱以后,因功封了大官,过起了文官似的生活。日子一久,陶侃觉得不能像这样养尊处优,把身体都荒废了。
  • 关注:1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