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故事,大道理 七果小故事

范蠡介绍

范蠡是越王勾践的军事幕僚,是春秋末期着名的谋略家。
  
  范蠡是一位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人物。他的一生大起大落,由布衣客到上将军,从流亡者到大富翁,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深谋远虑的策略,辅佐勾践兴复濒于灭亡的越国,消灭称霸诸侯的吴国,创造扶危定倾的奇迹,是春秋末期一位杰出的谋略家。
  
  范蠡,字少伯,又叫鸱夷子皮、陶朱公。原是楚宛三户(今安徽宣成)人,先后移居越、齐二国。生卒年月不详,大约活动于楚平王、越王勾践、齐平公在位的年代(公元前五世纪后期至公元前四世纪前期)。青少年时代就失去父母,同兄嫂一起过着贫穷的生活。他曾经拜计然(又叫辛文子)为师,研究治国治军的方策,博学多才,“有圣贤之明”,但是怀才不遇,因而“洞馄负俗”,行为怪诞,被视为狂人。直到遇见具有识才之明的文种,范蠡的生活才发生突然转变。
范蠡介绍
  
  文种当时是楚国宛陵的地方官,早就听说当地有贤者,但没能找到。范蠡的怪诞行为引起了文种的注意。文种派手下官吏去见范蠡。官吏回报说,他患有疯癫病,是一个狂人。文种不以为然地一笑,说:“吾闻士有贤俊之姿,必有佯狂之讥;内怀独见之明,外有不智之毁。此因非二三子所知也。”就是说,“大智若愚”,具有独特本领的人才往往被人讥笑、诋毁为狂妄无知,普通人难以认识他的真实面目。于是决定亲自驱车拜访。范蠡避而不见。文种不因碰壁而灰心丧气,再三前去拜访。范蠡看到文种确是一片诚心,料定文种一定会再来,就对他的兄嫂说:“今天有客人来,请借给衣帽一用。”过了一会,文种果然来了。二人一见如故,“终日而语,疾陈霸王之道”,“志合意同”。此后交往日益加深。当时已出逃吴国的伍员(伍子胥)派人请文种去吴国。文种与范蠡商量何去何从。范蠡分析楚、吴、越三国形势,认为当时正处于吴越争霸之时,吴越之间矛盾日益激化,楚越之间存在着联兵伐吴的关系,“霸业创立,非吴即越”。他还认为,“君子逢时,不人份邦”,犯不着帮伍子胥报杀父之仇而“失故国之亲”。因此,他建议去越国,并表示愿意和文种一起去。于是,二人先后离楚入越,受到越王允常重用,被任命为大夫。范蠡从此开始政治、军事生涯。
  
  公元前496年,越王允常病亡,他的儿子勾践继位。范蠡和文种继续得到重用,主持越国军政。公元前494年,勾践得知吴国加紧练兵,准备伐越,于是先发制人,出兵攻吴。范蠡认为越国实力不充足,准备不充分,时机不成熟,若出兵一定会败,劝勾践改变决定。勾践不听,坚持出兵,用舟师进攻吴国的震泽(今江苏太湖)。吴军于夫椒(今太湖夫山、椒山)迎战越军。结果,越军大败,勾践率残余越军退守会稽山,被吴军团团包围。这时,勾践方才悔悟,对范蠡说:“当初不听你的话,致遭如此失败。现在该怎么办?”范蠡认为,为了避免亡军无国的悲惨结局,唯一的办法是求和图存,等待时机,另图兴复。勾践采纳了范蠡的策略,派文种到吴国求和。经过多方努力,才得到吴王夫差允许。自此以后,范蠡先是随勾践到吴国当人质,过了三年忍辱负重的奴仆生活。被遣返回国以后,又协助勾践“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”,振兴越国并伺机灭吴。从公元前482年开始,范蠡担任上将军之职,辅佐勾践组织和指挥灭吴之战。经过六年奋战,最后终于攻陷姑苏,灭亡吴国。然后乘胜北进,与中原诸侯会盟,取代吴国的霸主地位,横行江淮,称霸中原,国势达到鼎盛时期。
  
  在欢庆胜利的时刻,范蠡却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行动。根据长期的观察体验,范蠡自意识到,“大名之下,难以久居”,“且勾践为人,可与同患,难与处安”。如果继续留在越国,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灾难临头。于是决定辞官退隐。当越军凯旋到达五湖(今太湖)时,范益就婉言提出辞退的请求,说:“为人臣者,君忧臣劳,君辱臣死。昔者君王导干会稽,臣所以不死者,为此事(指灭吴称霸)也。今事已济矣,由请从会稽之罚。”(《国语·越语》)勾践假意挽留,软硬齐施,说:“你听我的话,我就与你分国而治;不听我的话,就杀掉你和你的妻子儿女!”范蠡的态度也强硬起来,说:“我知道了。你实行你的命令,我照我的意志办事!”于是携带财宝和从人“乘舟跨海以行”。勾践也愿意除去一个潜在威胁,并不追寻,同时又划出会稽周围三百里作为范蠡俸邑,用良金铸造范蠡塑像,装出怀念功臣的样子。范蠡写信给文种,劝他尽快离开越国。信中说:“飞鸟尽,良弓藏。狡兔死,走狗烹。越王为人长颈马晓,可与其共患难,不可与其共安乐。于何不去?”文种见信,称病不朝。有人诬告文种将要“作乱”。勾践乘机“赐剑”文种,说:“子教寡人伐吴七术,寡人用其三而败吴,其四在子,子为我从称王试之!”文种遂被迫自尽。越国赖以兴复的两大功臣,就这样落得一走一死的下场。
  
  范蠡从海上到达齐国,就定居在那里。为了表达对吴国忠臣伍子胥的敬慕和怀念,改名昭夷子皮(昭夷是一种鸥鸟形状的革囊。伍子胥被逼自杀后,被吴王夫差装进革囊,投进江中)。他和儿子“耕于海畔”,没过多久就“致产数千万”。齐国君认为范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,要任命他为相。范蠡认为这并不是好事,坦然兴叹:“居家则致千金,居官则致卿相,此布衣之极也。久受尊名不祥。”于是,把相印退还齐君,把财产散发给友邻,移居到中原地区的交通、贸易枢纽陶(今山东定陶),自称陶朱公。在这里,度过他毕生的最后岁月。他一面从事农牧业生产,一面经营商业贸易,很快又“资累巨万”,成为闻名通途的大富翁。
  
  范蠡从楚到越,由越到齐,无论是治国治军,还是经营农商,谋必中,战必胜,事必成,显示了非凡的毅力和才能,以“勇而善谋”、“能屈能伸”着称于世。所以,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说:“范蠡三徙,成名于天下”。(以上引语,见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灭吴兴越之战,是一场扶危定倾、扭败为胜的战争,因而也是一场凭借坚强毅力和正确谋略取胜的战争。在这场战争中,作为主要决策者和指挥者之一的范蠡,“勇而善谋”,“苦身戮力,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”,对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决定性贡献。
  
  范蠡谋略思想的显着特点,是“善于虑患”,敢于正视严酷的现实,善于利用敌人的矛盾和弱点,重视战争因素的“赢缩转化”,因势利导,稳中行险,转危为安,转弱为强,转败为胜。
  
  灭吴兴越之战的谋略斗争,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。
  
  (1)从公元前494年的夫椒之战到公元前491年勾践被吴国释放。斗争的中心是亡越还是存越。范蠡的策略是求和图存,转危为安。
  
  公元前494年,越王勾践不听范蠡劝阻,坚持出兵伐吴,结果大败,被吴军围困在会稽山。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,采取何种对策?勾践征求范蠡、文种等人的意见。范蠡、文种主张求和图存。为了达到求和的目的,不惜忍辱负重,“卑辞尊礼,献出宝器美女,交出经济、政治权利(“委管钥,属国家”),甚至越国君臣到吴国去作人质。这是转危为安的一招险棋。范蠡之所以敢于施此险计,是因为他对吴越双方的形势作了冷静的判断:一方面吴越实力悬殊,越国处在劣势,再战必亡,求和图存则可转危为安,保全国家,保存实力,以图后计;另一方面,吴国君臣之间存在可以利用的矛盾和弱点,吴王夫差与大夫伍员政见不同,夫差急于争霸中原,伍员主张先灭越以除心腹之患;太宰伯与大夫伍员存在着权力之争,而伯贪婪“可诱以利”。勾践采纳了范蠡和文种的策略,派文种去吴国求和。文种对吴国君臣陈说利害:如果成和,越国不仅愿以金玉、女子作为战争赔偿,而且作为吴的属国,“有带甲万人”听从吴王统领;否则,“越将焚宗庙,系妻努,沉金玉于江”,与吴国决一死战。是和是战?请吴国君臣权衡利弊。于是,在吴国君臣之间发生了一场争论。伍员认为,吴越是“做敌相战之国”,“三江环之,民无所移,有吴则无越,有越则无吴”,“攻而胜之,否能居其地,吾能乘其舟,此其利也。不可失也”;如果与越成和,“克而弗取,将又存之,是违天而长寇仇”,“以是求霸,必不行矣”。因此,坚持乘胜灭亡越国,然后北进争霸中原。伯接受了越国的贿赂,又想迎合夫差急于称霸中原的心理,并趁此机会谋取伍员的权柄,坚决主张接受越国求和条件。他对夫差说:“我听说古代伐人之国,使之屈服就行了。现在越国已经屈服,而且愿意交出政治和经济权利,越国勾践服侍您左右,这等于名存实灭,还能要求什么呢?”吴王夫差采纳了伯的意见,决定与越国约和。越王勾践留文种守国,自己则带领范蠡等三百人到吴国作人质,度过了三年奴仆生活,忍辱负重,“面无恨色”,终于取得吴王信任,并被遣放回国。这一场谋略战,以越胜吴败而告终。
  
  (2)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482年,越国“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。”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改变吴强越弱的力量对比形势。范蠡的策略是振兴越国,削弱吴国,变弱为强。
  
  公元前492年,勾践和范蠡等人回到越国,商讨“富邦强兵”之策。范蠡主张,“使百姓安其居、乐其业者,唯兵。兵之要,在于人。人之要,在于谷。故民众则主安,谷多则兵强。王而备此二者,然后可以图之也。”(《越绝书》卷十三)而要能够做到这一点,必须顺应“天道自然”,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,“时不至,不可强生;事不分,不可强成”。
  
  勾践采纳了范蠡的意见,并且要他总揽朝政,说“我的国家就是你的国家”。范蠡推荐文种一起执政。他对勾践说,在处理“四封之内,百姓之事”方面,自己不如文种;在处理“四封之外,敌国之制,立断之事”方面,文种不如自己。勾践又采纳范蠡的建议,决定由文种治政,范蠡治军。
发布时间:2020-05-30 关注: 来源:七果小故事
历史故事热点
  •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帝元姑娘简介 元姑娘为什么能
  • 刘邦为何不杀吕后?刘邦和吕后的关系如何?
  • 朱元璋幼时生活 朱元璋所作打油诗为何?
  • 曹丕的皇后是谁?曹丕皇后怎么死的?
  • 曹丕的皇后是谁?曹丕皇后怎么死的?
  • 三国时期,群雄并起,所谓英雄配美人。既然英豪不少,那么在那个动荡的时期,自然也少不了与英雄相配的美人了。所以三国英雄不少,美人也多。
  • 关注:103
  • 陶侃搬砖的故事
  • 陶侃搬砖的故事
  • 晋朝有名的陶侃将军,在平定了苏竣之乱以后,因功封了大官,过起了文官似的生活。日子一久,陶侃觉得不能像这样养尊处优,把身体都荒废了。
  • 关注:1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