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故事,大道理 七果小故事

魏征简介,魏征生平介绍

 魏征,字玄成,公元(580-643年)。唐朝馆陶(今河北馆陶)人。少时孤贫,曾出家为道士。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,后降唐。又为窦建德所俘,任起居舍人。建德兵败,再次入唐,任为太子洗马。“玄武之变”后,唐太宗重其才干和谋略,擢升为谏议大夫,又升秘书监、侍中等职,封郑国公。死后谥号“文贞”,陪葬昭陵,太宗亲制碑文,并为书石。
  
  当年图形凌烟阁。
  
  魏征一生,为人正直,为官清正,善言能文,政绩卓着,是唐代着名的政治家、史学家和谏臣。他才华横溢,胆略过人,足智多谋,敢作敢为,经常为国家利益和百姓的安居乐业,敢于向唐太宗犯颜直谏,而毫不顾及个人的身家利害。因此,他称得上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品格高尚的谋略家。
  
  作为谋略家的魏征,他的谋略思想与他的为人、为政一样,都始终贯穿着正直、正派和正道,出谋为国,献策利民,不以狡诈用事,不以权术害人,不以诡计利已,更不以阴谋误国。所以《旧唐书》对他的评价是:“臣尝阅魏公故事,与文皇(太宗)讨论政术,往复应对,凡数十万言。其匡过弼违,能近取臂,博约连类,皆前代诤臣之不至者。其实根于道义,发为律度,身正而心劲,上不负时主,下不阿权臣,中不侈亲族,外不为朋党,不以逢时改节,不以图位卖忠。所载章疏四篇,可为万代王者法。”“智者尽言,国家之利。郑公(魏征)达节,才周经济。太宗用之,子孙长世。”
  
  据史记载,魏征家虽贫苦,但他自小好读书,多新通涉,落拓有大志,尤属意纵横之说。可见他是一个有抱负、有作为,城府颇深的人。但他处于乱世,在较长一段时间内,怀才不遇。隋朝末年,魏征投奔瓦岗起义军李密,任典书记。他曾向李密进献十策,但李密弃之而不用。后来王世充攻打李密,魏征又向李密的长史郑?献术,指出李密虽取得一些胜利,但将士死伤过多,而且府库不足,对有功的人不能行赏,因此,士兵怠惰厌战。在这种情况下,“未若深沟高垒,临日持久,不过旬月,敌人粮尽,可不战而退,迫而击之,取胜之道。”郑?不仅不纳,反而讽刺其为“此老生之常谈耳!”魏征气愤地说:
  
  “此乃奇谋深策,何谓常谈?”因而拂衣而去。结果李密被王世充打败。
  
  李密兵败后,魏征随之降唐。到京师后,因久不见用,自请安辑山东,乃被授为黎阳(今河南浚县东北)秘书丞。此时,徐世眅(即后来的李眅,唐太宗开国功臣,名将)还没有投唐,拥兵一隅,正在犹豫观望之中,并与李密暗中勾结。魏征深知徐世眅是一员名将,为了使英雄有用武之地,便主动修书劝说徐世眅降唐。他在书中分析形势,明辨是非,说理透彻,言词恳切,指出“今公处必争之地,乘宜速之机,更事迟疑,坐观成败,恐凶狡之辈,先人生心,则公之事去矣。”徐世眅得书后,立即决计投唐。魏征此举,为李唐取胜,立了大功。
  
  不久,窦建德军攻陷了黎阳,魏征被俘,因其才,被用为起居舍人。后来,建德兵败,魏征再次入唐。太子李建成闻其有才,向高祖李渊请求,将魏征任为太子洗马,尊其为师,盛礼相待。魏征感其情,亦戮力辅助。
  
  “玄武之变”前,魏征见秦王李世民的势力越来越大,有危及太子的迹象,曾多次劝李建成早日图之。但李建成优柔寡断,不予采纳,终招杀身之祸。“玄武之变”后,李世民立即派人召见魏征,质问他说:“你为什么要离间我兄弟之间的关系?”在场的人都为魏征捏一把汗,而魏征却毫无惧色,举止自若地答道:“皇太子若从征言,必无今日之祸。”太宗毕竟是个明主,素来器重魏征的才华和谋略,今亲见其如此刚直不阿,更加钦佩他,不但不咎其罪,反加礼遇,遂收入门下,任命他为詹事主簿。
  
  唐太宗即位不久,便擢拜魏征为谏议大夫,封巨鹿县男,让其出使安辑河北,并许其便宜从事,意即遇事可以自己决断,不必先报。当魏征上任途经磁州(今河北磁县)时,遇到州县官兵正押送前太子李建成的东宫千牛(官名)李志安、齐王护军李思行至京城。
  
  可是,出发之前,他已知太宗下诏前东宫、齐府的左右官仆,统统赦免,不予追问。而地方官为什么要把二李押送京城?他心中生疑,莫非太宗又收回成命,改变主意了。他是个以国为重的人,认为政出无信,将不利于国。于是他向同行的副使李桐客献策:“我们受命之时,朝廷曾下旨对前东宫、齐府的人一概赦免不问。可是现在地方当局却把李思行等人抓起来,这样人们还能相信朝廷吗?此乃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。且公家之利,知无不为,宁可虑身,不可废国家大计。”“古者,大夫出疆,苟利社稷,专之可也。况今日之行,许以便宜从事,主上既以国士见待,安可不以国士报之乎?”于是他便释放了李思行等人。太宗得知后,十分高兴,赞誉魏征有经国之才。不久便提拔为尚书左丞,留在朝中,视为心腹,经常引入内室,询问治国之道。魏征遇到了励精图治的明主,满腹才华有了用武之地,也就竭尽心机为之献计献策,做到知无不言。唐太宗曾经赞赏说:“卿(指魏征)所陈谏,前后二百余事,非卿至诚奉国,何能若是?”
  
  贞观之初,战乱初止,百姓思安,国家当定,可是,有人却奏报太宗,说岭南(今湖南、广东、广西部分地域)酋长冯盎叛唐。太宗听后十分恼怒,立即要发兵征讨。魏征分析了当时的形势,以为不可轻信冒动。忙向太宗进谏说:“天下初定,创伤还未恢复,而且战争之后,病疫正在蔓延。冯盎也不像以前那样略地州县,称王称霸,如今四海都已平定,他还能闹多大的事?况且,还没有事实说明他反叛。当此之时,应当从德政关怀他,表明大唐是明理讲义的。冯盎惧怕唐的强盛,自然会来降服。”太宗采其言,派人去劝说慰谕冯盎。冯盎果然派其子入朝表示称臣。事后,太宗钦佩魏征谋远计,高兴赞誉说:“征一言,贤于十万众。”
  
  贞观二年(628年),唐太宗与魏征议论历史上各朝帝王的兴衰。太宗问魏征:“怎么算是明君,怎么才是暗君?”魏征回答说“君之所以明者,兼听也;其所以暗者,偏信也。
  
  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阁,竟不得知也。隋炀帝偏信虞世基,而诸贼攻城剽邑,亦不得知也。是故人君兼听纳下,则贵臣不得壅蔽,而下情必得上通也。”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,广开言路,广泛听取各种意见,择善而从,使唐初政治开明,百业兴旺,出现了历史上着名的贞观盛世。
  
  贞观前期,太宗励精图治,经常召集文武大臣议政论事,献计出策。贞观六年(632年),有一次,太宗与群臣讨论治国家问题,他向大臣们说:“天子者,有道则人推而为主,无道则人弃而不用,诚可畏也。”魏征立即向他献策说:“自古失国之主,皆为居安忘危,处治忘乱,所以不能长久。今陛下富有四海,内外清宴,能留心治道,常临深覆薄,国家厉数,自然灵长。臣又闻古语云:‘君,舟也;人,水也。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’陛下以为可畏,诚如圣旨。”魏征引“载舟履舟”之古训,其目的是要唐太宗不要忘记抚恤老百姓,不然的话,老百姓是会选择的。
  
  “守成难”,“居安思危”,是魏征治国安民谋略思想的基点。因此,在他向唐太宗的进言中,几乎都贯穿着这一基本精神。贞观五年(公元631年),魏征在一次朝议时说:
  
  “今天下虽太平,臣等犹未以为喜,惟愿陛下居安思危,孜孜不怠耳!”贞观十二年(公元638年)唐太宗问侍臣:“创业与守成孰难?”房玄龄说:“草创之初,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,创业难矣!”魏征则说:“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,失之于安逸,守成难矣!”太宗说:“玄龄与吾共取天下,出百死,得一生,故知创业之难。征与吾共安天下,常恐骄奢生于富贵,祸乱生于所忽,故知守成之难。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;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。”唐太宗的评价亦不失为明主!
发布时间:2020-05-26 关注: 来源:七果小故事
历史故事热点
  •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帝元姑娘简介 元姑娘为什么能
  • 刘邦为何不杀吕后?刘邦和吕后的关系如何?
  • 朱元璋幼时生活 朱元璋所作打油诗为何?
  • 曹丕的皇后是谁?曹丕皇后怎么死的?
  • 曹丕的皇后是谁?曹丕皇后怎么死的?
  • 三国时期,群雄并起,所谓英雄配美人。既然英豪不少,那么在那个动荡的时期,自然也少不了与英雄相配的美人了。所以三国英雄不少,美人也多。
  • 关注:103
  • 陶侃搬砖的故事
  • 陶侃搬砖的故事
  • 晋朝有名的陶侃将军,在平定了苏竣之乱以后,因功封了大官,过起了文官似的生活。日子一久,陶侃觉得不能像这样养尊处优,把身体都荒废了。
  • 关注:1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