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故事,大道理 七果小故事

你为什么考研究生

停下来问自己:考第一名干吗?念硕士干吗?

  前些天在北京,有朋友在活动后特别过来客气地问我:“看到您的介绍。上面的学历写的是‘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’,这是什么啊?”

  简单的回答——表示我念过博士班,通过了所有学科考试,但没有交博士论文,所以没有拿到博士学位。“博士候选人”在美国是个正式的学历身份,那也就是我的最高学历了。

  但其实可以回答得详细些。我是1985年从台湾大学本科毕业,服役两年后,1987年到美国留学,进了哈佛大学的东亚史博士班。那时候,台湾一般的说法叫“直攻博士”,所有知道我去美国“直攻博士”的人,都好意地恭维:“太优秀,太厉害了!”

  我的反应是:“这没有什么特别优秀的。”他们都以为我是客气,但我真的不是客气,而且我没办法让他们了解这中间的道理。关键在:从台湾的教育制度上看,大学念完要念硕士,硕士念完才能念博士,所以本科毕业去念博士班,那是“跳级”,非比寻常。但我当时已经明白了美国的教育制度不是这样设计的。硕士班与博士班不是单纯级别的安排,更重要的是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差异。

  硕士训练的,是相对比较基本也就比较宽广的学科能力;博士班的目标,却是很明确很专注的——培养未来的学院研究教学人才。换句话说,如果念这门学问,是为了在其他工作领域上应用,那该选择念硕士;如果下定决心要走学院的道路,那就该选择念博士。

  我当时认定自己将来要进学院,所以申请了博士班,申请书上写得明明白白攻读的方向与目标,因而申请的每一所美国大学都没人问我要硕士学位证明,也都给了我进入博士班的许可。多年之后,通过博士学科考之后,我回到台湾,参与了其他领域的工作,改变主意,断绝了进入学院、留在大学教学研究的念头,也就很自然地放弃了继续写论文拿博士的努力。

  然而麻烦来了。正因为我当年“直攻博士”,没拿过硕士,我的学历就变成只有大学毕业了。在美国念了6年研究院的经历,好像就变得毫无意义了。为了处理这样的问题。只好去申请了正式的“博士候选人”资格证明。才有了这样一个奇怪的学历记录。

  我个人的经验,示范、说明了一件海峡两岸同样的问题——在教育领域中,习惯用线性排列的方式来思考、处理。每一个学生一定要用考试分数排在同一条在线,从第一名排到最后一名。每一所学校一定要用考试录取成绩排在同一条在线,从第一名排到最后一名。每一种课程一定要用资格高低排在同一条在线,从最低的排到最高。这是基本的逻辑,更是牢不可破的价值。

  这样的思考,让学生随时陷入零和的竞争状态中。第一名只有一个,所以不只要拼命让自己好,还必然私心期待别人糟。好不好,都是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形成的,也就必定不会有个人自我的标准。于是每个人盲目往上爬往上冲,不能停下来问一下:考第一名干吗?念大学干吗?念硕士干吗?念博士干吗?

  教育可以有很不一样的理念,一种多元差异的安排。不同的孩子有不同能力,将来会朝不同领域发展,不需要被用单一的标准来评量,他们可以平铺地展开,每人有每人的长处,和别人不一样,也不必和别人比较。各种不同教育内容,也是出于不同功能与目的的考虑,让学生可以各取所需,而不是大家都抢破头一定要进哪个学校念什么系,抢不到的才不得已退而求其次。

 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刚刚结束,但有多少受了考试煎熬的本科毕业生,真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念硕士呢?

发布时间:2019-06-18 关注: 来源:七果小故事
现代故事热点
  • 美丽少妇被劫色之后
  • 美丽少妇被劫色之后
  • 突然远远看见她牵着2岁的女儿走了过来,我正准备掉头而去,然而,眼尖她还是发现了我,只听她对女儿道:叫叔叔!那小孩儿听话的叫了声叔叔
  • 关注:214
  • 五好邻居
  • 五好邻居
  • 章大奎好吃懒做,三十啷当还是光棍一条,养条大恶狗,跟他住在三间半破屋里守穷。别人穷则思变,大奎是越穷越懒,看着隔壁的老同学汪溪日子红红火火,大奎的眼睛也红得冒火
  • 关注:85
  • 阿P捉蟋蟀
  • 阿P捉蟋蟀
  • 阿P是食品厂的业务员,又是个蟋蟀迷,喜欢捉蟋蟀、斗蟋蟀。去年秋天,他捉到一只“虎头将军”,斗败许多对手,最后拿到花鸟市场又卖了一千多元钱,从此名声在外。
  • 关注:78
  • 被泪水泡过的女人
  • 被泪水泡过的女人
  • 虽然已经过了春分,可北方的初春依旧感觉不到一点温暖的气息,西北风“嗖嗖”的直往人的脖领子里面钻,仿佛能穿透人的骨髓,因此,走出家门的人们还捂着厚厚的棉衣。
  • 关注:73
  • 脱下衣服就是人
  • 脱下衣服就是人
  • 有句话说得好:县官不如现管,现管不如城管。有这么一个干城管的,绰号黑牙,自打穿上那身制服,吃早餐就从没付过账,擦皮鞋就从没花过钱,也不是他不给,是他给了,没人敢要。
  • 关注:72
回顶部七果小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