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故事,大道理 七果小故事

蒙古族起源故事——苍狼与白鹿的传说


孛儿帖·赤那找到白鹿,娶回了白鹿姑娘的消息瞬间传遍了周围的室韦部落,他隆重地接受了部族的推举,成为室韦部落新的酋长。当推举酋长的仪式快要结束时,孛儿帖·赤那酋长对大家说道:“我要带领大家齐心狩猎,公平待人,呵护老幼,共同富裕。”稍停片刻,孛儿帖·赤那又说:“我们是生活在蒙古河(通古斯语:蒙古河;蒙古语:乞颜河;俄罗斯语:贝尔茨河;汉语:激流河;都是激流之意)边的部落,用我们部族的语言叫蒙古河为乞颜河(蒙古语:激流河之意),我们是乞颜河边的“乞颜部落!”长生天护佑,会赐予我们丰厚的食物和动物。”听到新酋长的提议,大家为之振奋,举手欢呼,他们都相信孛儿帖·赤那一定会带着乞颜部落走向富裕,走向辉煌。后来,豁埃·马阑勒为孛尔帖·赤那酋长生了很多的孩子,这对恩爱夫妻狩猎之余,也经常到马阑勒·阿剌勒(白鹿岛)休闲玩乐,其乐融融。此后,其他室韦部落,把生活在蒙古河边的孛儿帖·赤那的部落称之为:“蒙古勒千(通古斯语:“千”为部落之意)”,这一带的山为:“蒙古山(元代地图标注为:蒙可山)”。
  
  有一天,孛儿帖·赤那带领部族来到蒙古山下,乞颜河支流恩格仁河(也称:安格林河)狩猎,恩格仁河口是翁吉剌部落的营地,他们生性善良平和,从不与周围的部落发生争执和战争,他们是周边部落的好邻居,翁吉剌部落美女如云,周围的部落以娶到翁吉剌部落美女为傲。白天,孛尔帖·赤那按传统的围猎驱赶动物,在围猎的众多动物中,他们只取雄性的犴达犴、马鹿、狍子,其他的放回山中。晚上,部族的猎手们围着篝火露营在恩格仁河边的树林里,喝茶、饮酒、唱歌,老人还给年轻人传授狩猎的经验。半夜,只听到后山有一狼嚎声,后来成群的狼嚎,此起彼伏,令人心颤。孛尔帖·赤那问旁边的猎手,狼嚎的山谷是什么地方?猎手回答:“这山谷叫于力亚(蒙古语:乌利亚,狼嚎之意)山谷,自从呼和莫日根酋长不让打狼,这一带狼特别多,每天晚上都能听到狼嚎,只是今天和往常不一样,叫的声特别多。”孛儿帖·赤那细细地听,突然,他象洒缰的野马拼命地往山谷跑,一边跑一边还学着狼嚎。原来,孛儿帖·赤那听到了他狼妈妈的声音,狼妈妈在呼唤他。部族猎手们也跟着他向山谷跑去,孛儿帖·赤那一口气跑到了山谷的尽头。啊,好多的狼啊,惊吓的狼群四处逃窜,远处的山岗上站着一只狼,望着孛儿帖·赤那嚎叫,声音是那么的低沉。孛儿帖·赤那一眼看出那是他的狼妈妈。原来,狼妈妈嗅到了孛儿帖·赤那的味道,思念孩子的心情,再也压制不住了,它昂首呼唤它的孩子孛儿帖·赤那,显然,狼群也都听出了狼妈妈的想念,也在帮它呼唤它的儿子。孛儿帖·赤那几个箭步飞奔到狼妈妈身边,抱住狼妈妈,山岗上,皎洁的月光下,只有孛儿帖·赤那和他的狼妈妈。
  
  孛尔帖·赤那紧紧地抱住狼妈妈,失声痛哭,泪如泉涌。好久不见了,狼妈妈面目沧桑,老态龙钟,见到孛儿帖·赤那把他从上到下使劲嗅个遍,不时地亲吻着儿子的脸颊,两行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。孛儿帖·赤那抱着狼妈妈,一遍遍地抚摸着狼妈妈干瘪骨瘦的身躯,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猎手们全都簇拥过来了,看着孛儿帖·赤那和他狼妈妈见面的情景无不为之热泪盈眶。过了许久许久,孛儿帖·赤那突然感到狼妈妈没动静了,仔细一看,狼妈妈已经死在了自己的怀里,它的表情是那么地安详,好像了却了一桩平生的大事。孛儿帖·赤那双膝跪地,抱着狼妈妈放声大哭,全体族人也一齐跪了下来,山谷里一片哀伤悲鸣。孛儿帖·赤那取了块肥肉放在狼妈妈的嘴里,剪下狼尾巴尖放在狼妈妈的头上,但愿来世能托生为人,再一次成为他的妈妈。孛儿帖·赤那厚葬了狼妈妈。
  
  早晨,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,孛儿帖·赤那和几个头领坐在山坡下的石头上,篝火旁的他,一点喝茶和吃肉的心情都没有,往事如梦如幻,他含着热泪给部族的兄弟们讲述着他的童年。突然,有一位号称“大力士”的莫日根居然没有搬动一块不太大的石头。奇怪,这个石头怎么这么沉?大家也好奇的看着,不时地掂量掂量。突然,有一位长者说话了:“这是铁石啊,把它化了能做箭镞,刀剑。”大家马上堆上木柴使劲地吹火,石头被烧红了,过了很长时间石头化了,啊!石头变成铁水了。大家欢呼雀跃,他们没有想到,这么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了宝贵的铁。孛儿帖·赤那再一次跪拜在狼妈妈的坟前,感谢狼妈妈在临死之前又给他这样厚重的礼物。此后,狼也成为孛儿帖·赤那乞颜部族的图腾。这就是真正的狼图腾的故事来源。
  
  孛儿帖·赤那把烧化的铁带回驻地,经过加工锻制成了铁镞,铁刀,他们也经常到于力亚山谷化铁。此后,森林像草原一样再也没有平静过,乞颜部落发现铁矿化铁的消息很快传遍蒙古山周围,听到这个消息,大室韦、北室韦、西室韦、深末怛室韦、钵室韦等其他的室韦部落也都来于力亚山谷化铁。这样,室韦部落间的战争不免时时爆发。由于乞颜部落有先进的铁镞之箭,射程远,命中率高,每次战斗都是以乞颜部落的胜利为结局。先进的武器也激励着乞颜部落的将士,勇猛顽强,所向披靡征服了很多室韦诸部,部落壮大了,人丁兴旺了,没有被征服的其他部落如翁吉剌部落等也都归顺于孛儿帖·赤那的麾下。此后,凡是在生活在蒙古山下,蒙古河边的室韦部落为“蒙古室韦部落(旧唐书:蒙兀室韦部落),只有生活在额尔古捏·昆孛儿帖·赤那的部落称之为“乞颜部落”把那个地方叫做“奇乾(即乞颜千,千:通古斯语:部落)”叫。不久,呼和莫日根爷爷与二叔呼尔查莫日根相继去世。
  
  又过了许多年,孛儿帖·赤那和豁埃·马阑勒率领乞颜部落打了很多胜仗,乞颜部落的名声越来越大,归顺的部落也越来越多,蒙古山容纳不下他们了,猎物也不象以前那么多了,穿衣吃饭成了部落的首要问题。最难的是部落酋长孛儿帖·赤那,每次年轻人出猎,打回的野物也不多,还要平均分给老弱妇幼,有时打不到猎物,部落老少就要挨饿。森林里的生活变得越来越难了。

有一天,捏古斯部落的捏昆从草原上回来了,他告诉孛儿帖·赤那酋长,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突厥人被回纥人打败了,都向西撤走了,一些室韦部落陆续回到了呼伦贝尔草原,他建议哥哥孛儿帖·赤那走出额尔古涅·昆森林,去呼伦贝尔草原。孛儿帖·赤那酋长立即召集各个部落头领商议出山之事。部落头领们经过商议,大部分人同意走出森林,到呼伦贝尔草原,回到祖先生活过的地方。可是,有些室韦部落的头领不同意去呼伦贝尔草原,因为那里有强大回纥汗国和其他室韦部落,如果冒然到那里不免会发生战争,建议还是到猎物多的布尔罕·合勒敦山吧,那里近,没有多少人。孛尔帖·赤那觉得说的有道理,出山前必须养精蓄锐。最后,孛尔帖·赤那决定:“一、带上马匹,赶上牛群,走出额尔古涅·昆森林,到布尔罕·合勒敦山去。二、出发之前再到于力亚山谷化铁,多制作铁镞、铁矛、铁刀,便于征战和狩猎。三,一切准备齐备后,全体部落成员都集中到乞颜河边的蒙兀室韦乌拉山,在先祖的圣山,圣树前举行祭祀仪式,祈祷各路神灵保佑子民出山顺达,走出蒙古山,走出额尔古涅·昆森林。”
  
  就这样,乞颜部落、捏古斯部落、翁吉剌部落都集中到“于力亚山谷”,他们宰杀了70头牛马,用整张的牛皮马皮制作了巨大的风箱,用桦树烧制的木炭,烧化铁矿石,得到了大量的铁,把得到的铁锻造出铁镞和其他铁器。大家正在准备之时,翁吉剌部落⑿没有和孛儿帖·赤那酋长打招呼,也没有与其他部落商量,穿过别的部落的地盘,独自先行走出了额尔古涅·昆森林,去了呼伦贝尔草原。由于小部落单独行动,负载也多,翁吉剌部落的好多人患上了脚疾,行动不方便。这也是后来全体蒙兀室韦人出山后笑话翁吉剌部落的理由,蒙古室韦(蒙兀室韦)人说他们(翁吉剌部落)不与蒙古室韦部落商量,独自走出额尔古涅·昆森林,踏破了兄弟部落的炉灶,患上脚疾,这是自私的报应。后来翁吉剌部落的人也一直为此而感到羞愧。
  
  公元九世纪的一天,巍峨高耸的蒙古山下,伴随着阵阵松涛,全体部落成员都汇集到了乞颜河畔“蒙古室韦乌拉山(黄火地⒀)”下,参加将要举行的盛大的祭祀先祖的仪式,大家在每颗神树下堆放好石头,摆放好长长的石堆墙,把宰杀的牛马和其他的祭祀品放在上面,孛儿帖·赤那酋长在大萨满的主持下,点上香火,和大家一起跪拜在神树下,祈求“博”长生天,护佑孛儿帖·赤那、豁埃·马阑勒的部族及子子孙孙,蒙古山下的臣民百姓,部族壮大,平安吉祥。祭祀仪式完毕,孛儿帖·赤那酋长站在高大的岩石上,大声地宣布:“今天,神圣的长生天再一次显灵,眷顾我们了,昨天晚上,萨满告诉我长生天的旨意,‘孛儿帖·赤那、豁埃·马阑勒,你带着部族走吧,走出蒙古山,不要忘记你们祖先的圣地,额尔古涅·昆、乞颜河、蒙古山,你们永远是乞颜河,蒙古山的儿子。’今天,我们走出森林,到更美丽,更富饶布尔罕·合勒敦山,过上比现在更好的日子!”孛儿帖·赤那酋长说完,他大喊一声:“莫尔道嘎(蒙古语“出发”之意,今额尔古纳市莫尔道嘎镇一直在使用这个称谓),出发”。就这样,全体蒙古部落(蒙兀室韦部落)带上他们所化的铁,劈山开路,伐木架桥,在森林中开出了一条宽阔的大路。他们翻过大山,穿过沼泽,艰难地行进在通往额尔古涅河,他们心中的“天河”腾汲思水的道路上。他们心中的梦想,那里有一片森林,青松翠柏,森林茂密,群山相拥,山水相映,有无数的野鹿在林中穿梭,数不清的鸟类在林中鸣唱。那里是一片草原,蓝天白云,河流蜿蜒,绿草融融,毡房点点,在五彩斑斓的草原上有数不尽的黄羊奔驰,在波光粼粼,辽远无际的湖面上,数不尽的鸟类飞翔。这是一幅蒙古人心中的画,使人完全陶醉的画,全体蒙古人兴奋地、不由自主地融入这壮丽的画卷之中。
  
  孛儿帖·赤那和豁埃·马阑勒带着乞颜部落和捏古斯部落的部族渡过额尔古涅河之后,逆斡难河而上,来到了斡难河的源头布尔罕·合勒敦山下,到这里,豁埃·马阑勒又给孛儿帖·赤那生了一个儿子叫巴塔赤罕,他就是《蒙古秘史》第一节记载的圣祖成吉思汗的二十一代先祖。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出山,孛儿帖·赤那把部落的图腾留给他们,并赐予他们为赤那部落(狼部落),在额尔古捏·昆守护先祖的圣山、圣水、圣地。
  
  在巴塔赤·罕以后,朵儿奔·蔑儿干、孛端察儿都在森林中从事狩猎生活,自从海都罕、合不勒罕、俺巴孩罕、忽图剌罕、直至圣祖铁木真·成吉思汗,他们把草原游牧的传统传承,放大,展示了一个民族如何从部落发展为部落联盟,如何从原始的游牧习俗成长壮大为冷兵器时代的辉煌,如何力克群雄,平定草原部落,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版图的大蒙古帝国。从蒙古民族族源的意义上说,蒙古民族有史料记载以来,最早的祖先为匈奴汗国的东胡人,其后为鲜卑、柔然及蒙兀室韦部落。几千来,在蒙古高原上有无数个部落、民族,曾经闪亮登场,辉煌一时,可是能够生存下来,并且延续至今的,只有蒙古民族。追溯历史蒙古民族曾经缔造过北魏王朝、柔然汗国、直至震惊世界的大蒙古国。从蒙古族源传说的故事中,已经验证了一个强大的民族就会有辉煌的历史,一个伟大的人物就会创造震惊世界的伟业。这虽然是蒙古游牧民族神话传说层面的《蒙古秘史》前传,不论何种形式,它会一直流传,一直传唱。蒙古之源—呼伦贝尔会在无数蒙古包的酥油灯下,成为揭示蒙古游牧民族童年时代的启蒙。

注释
  
  1、额尔古捏·昆:具体位置:北纬:52º11´51.3",东经:120º45´"49.4"。额尔古纳河东岸原奇乾乡北二公里小孤山,昆:通古斯语,山岗。中国历史地图(元、明)11-12页,岭北行省图中标注为“蒙可山”,即为蒙古山。至今当地人还将这一带的山称之为—蒙古山;山岗上有古代人类半地穴遗址53处,经考古挖掘出的陶片测定属于公元八—九世纪时期,即蒙兀室韦时代。奇乾(原奇乾乡地名):通古斯语:乞颜千,乞颜部落之意。千:通古斯语,部落之意。
  
  2、大鲜卑山:今为大兴安岭山脉。
  
  3、嘎仙洞:今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十公里,石洞壁刻有北魏
  
  皇帝拓跋焘派李敞祭祖的石刻祝文。
  
  4、大泽:呼伦贝尔市境内呼伦湖。
  
  5、天山:古时称内蒙古的阴山为天山,称新疆的天山为阴山。
  
  6、俱轮泊:呼伦贝尔市呼伦湖。
  
  7、海剌儿河:今海拉尔河,蒙古语、达斡尔语、通古斯语:长满野韭菜的地方。
  
  8、额尔古涅河:今额尔古纳河,蒙古语、通古斯语:宽阔河面的河。
  
  9、蒙古河、蒙古山:通古斯语:象独木舟侧翼(独木舟两侧的船梆)一样陡峭的山,在这样的山谷中湍急流淌的河叫“蒙古河”,即“激流河”之意,蒙古语为:乞颜河,是“激流”之意,俄罗斯语:贝尔茨河也是激流河之意,满归镇的名字来源于“蒙古河”,汉字写意为“满归”为名(应为蒙古镇)。远古时期,生活在蒙古山(元代:蒙可山),蒙古河(激流河)一带的人,被称之为蒙古人(《元朝秘史》称“忙豁勒人”即“蒙古人”(唐书:蒙兀室韦人),“蒙古”一词即源于此只是生活与额尔古捏·昆孛儿帖·赤那的部落自称为“乞颜部落”即激流河流域的蒙古部落。
  
  10、蒙古勒阿贵:此洞在激流河右岸,距激流河七公里的半山腰中,能容纳近十人。清代呼伦贝尔史料记载,昔时本地蒙人传称,此洞曾住有法术高深之萨满,虔诚祈祷,普救一切病苦无告之人,岩壁下百步,有小庙一所,俗呼“艾布和布尔汗”,当系萨满之名也。现此洞叫蒙古勒阿贵—蒙古河(激流河)边的山洞之意。
  
  11、于力亚山谷:蒙古语;狼嚎之意,现称:狼之谷。哪里有于力亚铁矿,铁矿石品位高达59%,储量大。
  
  12、翁吉剌部落;恩格仁河(也称安格林河)是激流河较大的支流:恩格仁河:通古斯语意为宽广的山谷渐渐成为狭窄的河口,意于蒙古语“宏库日”同。汉译:翁吉剌部落为在山坳或挖兜里生活的人。8—9世纪翁吉剌部落曾生活在恩格仁河流域,参加过化铁融山。
  
  13、黄火地:“蒙兀室韦山”,中国社科院考古专家考证黄火地属于蒙兀室韦祭祀遗址,那里有77个祭祀的石堆。蒙古国考古专家认为是公元十世纪前“古墓”。具体位置:海拔:579M,北纬:51º54´03.5",东经:120º55´32.9",激流河东岸。
  
  14、捏古斯部落:8—9世纪生活在激流河上游支流涅尔尼斯涅河流域的蒙古部落,参加过化铁融山。通古斯语、蒙古语:细细的河流。
  
  本故事根据博克·腾格尔(藤传义)讲述整理;通古斯语由莫日根布库解译:蒙古语由宝力道、包玉祥解译。
发布时间:2025-10-10 关注: 来源:七果小故事
民间故事热点
  • 莫力庙的传说
  • 莫力庙位于通辽市莫力庙苏木莫力庙嘎查。始建于清顺治年间(1644---1662),后经康熙、雍正、乾隆逐代不断扩建,规模越来越大。
  • 10-10
  • 满洲里金代边壕的传说
  • 在满洲里市区东北部,有一道形若巨蟒的金代边壕从今俄罗斯境内蜿蜒而入。这是当年金朝为防御蒙古骑兵的冲击而修建的。
  • 10-10
  • 成吉思汗的板指与银杯
  • 相传,成吉思汗有两件心爱的宝物。一件是象牙做成的板指,套在右手大姆指上作为射箭时钩弦之用。
  • 10-09
  • 红爹米爹(哈尼语,即造天造地)
  • 《红爹米爹》(“红爹米爹”是哈尼语,即造天造地)。这个故事以丰富的想象力描述了腊白阿雅、伽比阿朗两个被神化了的人物。
  • 10-09
  • 传人种的传说
  • 关于传人种的传说。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对此有两种说法:其一是说人是天和大地孕育出来的,天孕育了男人,地孕育了女人,使世上有了人种,并开始繁衍人类。
  • 10-09
回顶部七果小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