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河南、河北两省的边界,有一条河,名叫漳河。漳河南岸,有个绿树环抱的小村庄,人们叫它紫庄。它原属魏县,清代属河北大名县。
清代乾隆年间,紫庄出了一位侠士李越寻。李越寻少年时读过书,是县里的秀才,很想继续考取功名。可是,由于家境贫寒,到了壮年,李越寻不得不放弃科举应试,留在乡里给人做工为生。这时候,他经常参与乡村的大小事情,以仗义直言、锄强扶弱的侠义行为,受到乡里百姓的信赖。连县里也知道了他的大名。
李越寻平时无事时,爱在村里四处转转。看谁家有什么活干,有什么要帮忙的,有什么危难,他总是很热情地去出力出主意。他常常穿一件齐到腰骨的短袄。佩着两把短刀,再加上人长得壮实,看上去煞是威风,别人都不敢惹他。
紫庄有个寡妇,抚养着一个孩子,一直不肯改嫁。她的小叔子贪图她占用的那两间草房和几分薄地,就和内黄县(在河南北部、卫河上游,清属河南彰德府)人侯六偷偷地串通一气,竟把她给卖了。
这侯六是个老光棍,急不可待地派轿子来紫庄迎接寡妇。寡妇到这时还被蒙在鼓里。她的小叔子叫侯六的人躲藏在旁边的古祠堂中,自己去哄骗寡嫂出来。寡妇不知是计,便出了家门。刚走几步,十几个大汉突然从祠堂里窜出来,直奔她这边而来。
寡妇猛吃一惊,情知不妙,折身就往回跑。可是,家门已被小叔子关上了。眨眼间,十几个大汉闯到寡妇跟前,不由分说地架着她,硬把她塞进了轿子,抬起来就跑了。
寡妇的儿子在家里听到外面的吵嚷声中夹着母亲的呼叫,赶紧出来相救,但已经晚了。他自己哭哭啼啼,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。着急之中,想起了壮士李越寻,便一路小跑到李越寻家。
那天,李越寻刚好在家里干点杂务。猛然,家门被撞开,跌跌撞撞扑进一个人来,扑通一声跪在地上。李越寻睁大眼睛一看,见是村头寡妇家的孩子,满脸焦急之色,气喘吁吁,说话带着哭腔,一个劲地恳求:“李大哥,快去救救我娘吧。她被几个男人抢走了!”
李越寻赶紧询问孩子,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。小孩这才把原委讲了一遍,继续恳求他救人。李越寻开始有点为难,因为他认为寡妇已被抢走,而那侯六又是个胆大妄为的无赖,匆忙之间恐怕不容易将寡妇夺回来。
寡妇的儿子得不到回答,硬是跪在地上不肯起来,哭得越来越伤心。李越寻终于被打动了,站起来把桌子一拍,慷慨地说:“救你母亲,确实是我的责任!我马上就去!不将你母亲夺回来,我就不活着回乡!”
说完,叫小孩起来,自己出去招呼一些朋友和徒弟们。很快,家门口聚集了二十多个人,李越寻站在台阶上,大声对他们讲:“我李越寻向来以行侠仗义闻名乡村,而今有人胆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抢走我们村里的妇女。我要是不能救她回来,还讲什么侠义!”
发布时间:2020-07-28 关注: 来源:七果小故事